青春共战“疫 ” 青年勇担当
疫情发生以来
来自我校护理与健康管理学院的毕业生们
星夜驰援战疫一线
今天护启航邀请了他们
带领大家一起重返战疫现场
讲述他们亲身经历与感受的
家与国 爱与怕
责任与坚守
情怀与担当
来跟随护启航的步伐
一起聆听吧!
战“役”记录
——2015届毕业生 纪晓康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
春节前后,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祖国大地。一声号召,人人响应,无数医务人员化身最美逆行者,披白衣为战袍,奔赴抗击疫情第一线。作为一名有五年工作经验的急诊医学科男护士,我报名成为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的一员,至今已经是来武汉的第十八天。
由于工作需要,我和其他几位小伙伴们被派往重症医学病区(ICU) 支援,每天的行程就是往返于酒店驻地与雷神山医院。由于ICU的患者病情都是十分危重且不稳定,需要更多班次的医护人员进行不间断的治疗和护理。因此我们的上下班时间也变得不规律,常常是披星去,伴月归。在感染风险最高的地方,护理最危重的病人,我们支持和鼓励,自嘲大家都是“雷神山特种兵”!
穿上防护服,我们就是武装到牙齿的“白衣战士”,每一次认真细致的检查,都是为了进入病房能更坚定地与病毒战斗、悉心守护患者。每天进舱前,我都再三回想自己穿防护装备的每一个步骤:隔离衣系带是否扎牢、N95 佩戴是否紧密、护目镜位置是否合适、内层手套和鞋套是否戴好、防护服胶条粘贴是否严密等细节。接着再有专职感控老师全方位把关检查,全部完成后在防护服外层写上我的姓名和有特色的文案。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给自己上班鼓劲加油,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!在这种从头到脚重重防护之下,我感觉自己处在一个密闭的环境中,胸闷气促是最直观的感受,护目镜起雾气是常态。这带来的不仅是行动上的不便,更是心理上的压力,一些常规的护理操作难度比平时大大增加。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第一次给一位阿婆打针抽血。那是我进病房的第一个小夜班,接班做好病区内患者的生活护理之后,防护服里面的我早已经是汗流浃背,浑身湿透,N95 口罩压得脸颊火辣辣的疼,护目镜片上的雾气也凝聚成了小水滴不住地淌下来。接到医嘱,我就端着治疗盘走进病房,必要的核对和简短交流之后,我就开始了操作。隔着护目镜和防护面屏,戴着双层手套,我屏气凝神,仔细寻找着血管的穿刺点。握拳、消毒、穿刺,结果竟然失败了!正当我心里想着该怎么向阿婆解释的时候,她伸出另外一只手说:“莫慌,莫慌,再厥一针。”(武汉方言:不要慌张,再打针)这是多么可爱的患者,面对疫情和病痛,心中装的是对医务人员的感谢,而此时我的心中满满的感动!
作为一名普通的医务人员,在这国家和人民需要我们的特殊时刻,我为自己从事的工作而感到无上光荣。援鄂出征时的铮铮誓言还在耳畔回响:“健康所系, 性命相托。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,助健康之完美,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,救死扶伤,不辞艰辛,执着追求,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。武汉加油!中国必胜!”
我们希望,春暖花开,寒冬快快过去;
我们期待,花开疫散,艳阳高高升起;
我们坚信,疫散民安,幸福紧紧相拥!
这是一种大爱
——2017届毕业生 宋甜甜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
冬去春来,樱花盛开,不知不觉中,来武汉已经1个月了。 现在唯一的想法就是:什么时候能回去! 一个月的时间,不长不短,在高强度的工作下,身体早已不堪重负,但尽管如此,仍有一种力量在支撑着我们,告诉我们,要坚持,绝不退缩!
心有千言万语,却在提起笔的瞬间,又不知写些什么。我没有多好的文笔,写不出什么振奋人心的文章,能记录下来的,只能是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。
还记得年前,在我们的工作群里,领导问大家,谁报名新冠肺炎的后备力量时,我是拒绝的,那时,我内心的想法就是:管好自己就行了。这之后,在新闻里,一直看到我院及别家医院援鄂的消息,那时我很肤浅的认为,他们是为了名利,为了升官才去的。这一思想的变化,是从2月3日开始的。我听闻我们华山东院派出了4名护士即将启程前往武汉一线,而其中两名,是与自己熟悉的同事。先前总觉得这事离自己很远,直至那一刻,我突然觉得,这不就在我们身边。晚上,我久久未能入眠,想了很多,我是被震撼的,我不再觉得他们是为了名利,这是一种爱,一种大爱,舍小我,为大我的大爱精神啊!那一刻,我的心,开始颤动了,也萌发出了想来前线支援的想法,却终究还有些胆怯,毕竟,我是个惜命的人。
第二天晚饭时,电视报道着他们一行46人的援哪新闻,我看着新闻,对母亲说:“妈,我有两个同事这次也去了,就在他们里面,”母亲听后回答:“他们回来么, 为了以后好升官发财呀,我们不去的,管好自己就行了。”我听后,激动了:“才不是这样, 这是一种大爱,他们舍小家,为大家,我听了,都很想去报名的!”一番争论后,父母仍然反对我想赴武汉支援的想法。随后,我回到自己的房间,想了很多,父母的反对,是正常的,他们只有我一个女儿,我就是他们的全部,他们只希望我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就好了,不希望我去冒险。但是,那些个被不幸感染的患者,在他们的家中,也都是他们的唯一。此时此刻,他们又在承受着多大的痛苦,作为1名医护人员,我有可以帮助他们的力量,虽然我的力量并不强大,但当大家的力量放在一起时,就是无限大的。2月8日晚上,我再次得知,我院要连夜组建180名护士,紧急支援湖北武汉,我没有犹豫,在23:48分,我发送了一条微信给我们的领导:“李老师, 我是宋甜甜,我想报名这次的武汉支援,如果有人不能去,请让我上!
一夜未眠,总有一种预感,一定会去,果然在凌晨3:43我收到了正式通知,急忙起床整理行李,此时,父母早已在睡梦中,我不忍打断他们的美梦,因为,这场美梦之后,将会是他们为我担心的每一个夜晚。我怀着一种使命感,整理着行装,内心十分的平静。在出门前的一个小时,我叫醒了父母,我说:“爸妈,我要走了,去武汉了!”他们睁大了那双还未睡醒通红的眼睛,不敢随即眼睛里充满了泪水。母亲为我做了临行前的最后一顿早餐, 拉着行李箱,在关上门的那一刻,我的眼眶里也充满了泪水。
这一次,我想要做个小英雄,与祖国共进退,用己的力量,去拯救更多的人,我也要做个满怀大爱的人。
只有经过寒冬的桎梏,才知道春天的可贵。只有经过风雨的洗礼,花朵才如此期待春天。这是全中国的战役,我们是手持兵刃的战士,上了战场,就不能退缩,只能一个劲的冲。百花已盛开,我相信,胜利就在不远处去了。
援鄂日记
——2015届毕业生孙悦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
现在是3月2号凌晨一点半,是我跟随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第四纵队来武汉支援的第22天。作为一名重症监护室的责任护士,今天我的工作和前两周一样,推呼吸机,氧气罐,吸痰,给患者做常规治疗,全力抢救重症病人。进行专业医疗救护的同时,承担病人的日常护理工作:翻身拍背、擦拭身体、护理大小便等等。这样一穿防护服就是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的日子, 这样日常不能吃满三餐的不规律作息,在高强度的工作中,身体也正在适应。
来到武汉后,我们华山医院接手的是最危重的病人,重中之重,百分之九十的患者都有呼吸机,由于之前一直待在外科,所以也算是重症的职场小白,从一开始进舱的恐惧,穿脱防护服的生疏,各种陌生的仪器,经过了三周的培训与磨练,现在已经消除了对病毒的恐惧能够熟练的穿脱防护服,也能够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,各种仪器也能够读懂并使用,也能在患者出现情况以后及时的发现,判断并协助医生做好抢救工作。大会上马昕院长,李圣青主任,陈澍教授和张静护士长给我们进行心理疏导,然后以身作则,每天进舱进行有创操作,我们在病毒面前更没有理由退缩。
刚刚下班回来洗好澡,随便吃了点小面包充饥,这两天由于患者氧饱和度不好,俯卧位通气,翻身较多,用力过度导致肌肉酸痛。躺在床上一边给自己按摩一边回想着刚刚经历的抢救工作,仔细的回想有没有遗漏的工作没有做好,现在的我享受着片刻的停歇,心境和两周以前相比已经大不相同,武汉疫情暴发初期,在知道武汉医务人员紧缺的时候,我就一直渴望能够有机会来到武汉支援,但总是怕父母不支持。年前回老家过年,我便早早地试探着父母的意见。在我跟她们说明如果有机会我想去武汉支援的时候,父母的担忧如期而至。同样回来过年的舅妈也是医生,于是我拜托她帮我劝劝爸妈。后来,妈只是一个劲儿给我夹菜,让我再多点,“你太瘦了,容易生病。再多吃点肉!免疫力不好的人扛不住的。”我只是低头吃着菜,不敢看她的眼睛。我没有考虑太多,年后假期还没结束,我就又回到上海自行隔离,我只想尽快投入这场战役中。接下来每次的支援报名我都参加,但是一时间都没有结果,直到元宵节那一晚,我们收到了国家紧急任务,华山医院将安排180名护理人员前往武汉接管同济医院光谷院区。凌晨三点半,我焦急的等待得到了确认的结果:我成功成为了第四批队员!惊喜、急切、激动、感动,复杂的感情在那天一齐涌上心头。来到科里以后,无人组织,我们科的医生与护士都来为我们送行,还为我们准备了充足的物资,帮我们整理行李。坐上要出发的大巴,车里车外都哭了,彼此的泪水里,是鼓励和坚毅。
在穿上防护服的那一刻,简单的护理操作变得不再简单,然而,瘦弱的学姐并没有因为高强度的工作而倒下,反而是越加坚定,越加努力地投入到一线工作,她正努力地和死神抢命!
国有征召 勇士出征
白衣为袍 慷慨逆行
我院毕业生们援鄂抗疫
忘我工作 救死扶伤
彰显出扬大人的担当与作为
向他们学习!向他们致敬!